语言是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沟通的重要手段。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用简明、真诚、激励与幽默的语言,营造和谐的课堂。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材的主要内容,通过设置综合性的活动主题,对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它很好地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化。如何让儿童感受、体验、领悟真实的世界中生活和社会中的基本规则,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课堂上语言的设计与组织,成了课改过程中品德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当前,课堂教学语言设计的改革仍然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进行课堂教学语言设计,是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其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思品课教师应该学会运用神采飞扬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思品课的教学语言美,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语言力求真诚美
“真”者,说真话,传真情;“诚”者,即有所言,必有所行,一诺千金,绝无欺瞒之语。教学语言真诚美,是教师人格美的外化,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例如,执教《老师您好》时,有位教师讲述了自己成长中的一件小事——“我念小学时,班主任孙老师非常爱我,我也爱我的老师。有一次我生病了,孙老师顾不得天黑,从五里外的学校赶来给我补课,还买来了药。乡下的路不好走,孙老师回去的时候,摔倒在秧田里。我的病好了,可是我的老师却病了。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这件事;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望孙老师。”——老师敞开自己的胸怀,一片真挚的感情从肺腑间倾泻而出,强烈地感染了学生。真诚的反面是虚伪,如果教师讲的不是真心话,或者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其言语无论多么华丽,也不能让学生产生美感,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教学语言彰显鲜活美
教学语言的鲜活美,主要由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所表征。所谓“形象”,是指教师的语言具有可视性,能把被描述的道德事件和道德人物形象凸现出来。例如孙建明教师讲《为了母亲的微笑》时运用了深情并茂的语言。当讲授黄河为什么被叫做“母亲河”时,激动的神情中充满着对伟大祖国五千年文明史无限自豪感;在讲授黄河的污染的现状时声音低沉充满无限的忧患意识。例如,我在讲授《讲卫生爱清洁》一课(先在左手大拇指上粘上一个“苹果人儿”,然后竖起拇指,举到自己面前对学生说):“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见了都爱我,请你先瞧自己的手,要是手脏别碰我。为什么手脏就不能碰苹果呢?老师告诉小朋友,因为脏手上带有许多病菌,如果不信,你们就亲自看看(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朋友看到了吗?脏手上带有病菌。人吃了这种带病菌的食物,就要生病。因此,饭前便后要洗手,讲卫生,爱清洁”。以上两则教例说明,教学语言力求形象生动,就显得鲜活。它能把模糊的事理说清晰,枯燥的概念讲生动,静态的现象描述得似乎要动起来,从而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三.教学语言做到精细美
“甜”,则亲切;“润”,指教学语言要循循善诱,犹如春雨润物。特别是低年级的思品课,采用鞠萍式春风拂柳般的语言,无疑对儿童具有很强的磁力。请看赵洪松老师在教授《春天在哪里》一课时,在导课中设计了播放关于春天的歌曲视频和图片,不经意间把孩子们带进春天美丽王国,给同学们美的享受,像这样娓娓道来,沁人心脾,无疑能收到“意美而动人,情切而动容”的效应,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
四.教学语言体现幽默美
“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莎士比亚语)。幽默语言具有机智、诙谐、凝炼、含蓄等特点。例如《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我联系实际,用机智而凝炼的语句说:“我们校园里有几棵小树,耷拉着脑袋,直不起腰来,谁能做做手术,为它们脊梁骨提供支撑,让小树娃娃活得更潇洒。”这样的幽默语言,能唤醒学生的良知,给予学生美的感受。
五.教学语言富有表达美
教学语言的表达美,首先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明理时语言朴实、形象,由具体到抽象,用词准确,揭示有力;而概括提升,则言简意赅。激情时音随意转,气随情变,因情用气,以情带音;有时如滔滔细流,直陈感受,有时如霏霏细雨,润人心田,其言其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导行时多采用谈心、激励式语言,有时如号角,慷慨激昂,具有鼓动性;有时似红绿信号灯,将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揭示得一清二楚,并寄予殷切期望,具有很强的劝喻和励行功能。总之,思品课要实现教学语言的表达美,应不拘一格,多姿多彩。
教学语言的表达美,还体现在语调的变化与和谐,“音美而感耳”。例如孙建明老师在讲授《为了母亲的微笑》时举了2009年度感动人物张正祥的例子,并庄严的举起右手和同学一起宣誓保护环境爱我家园。这样既培养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又对学生及时的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学语言可谓丰富多彩,表达和谐。
品德与社会课创设语言情境的方法很多,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去创设情境,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品教师也要审时度势,想方设法运用神采飞扬的语言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