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农村初中生辍学调查分析略谈 |
热 ★★★【字体:小 大】 |
作者:
黄仕伟 文章来源:
义圩初中 点击数:1670 更新时间:2012-8-20
近些年来,持续反弹的辍学率,让薄弱的农村初中学校频频跳进媒体的视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按照人口比例,应该是有七八百学生、人气旺盛的乡镇初中,因为学生外流或辍学而校园空荡冷清,这并非什么耸人听闻的新闻。不少地方的农村初中现在已经进入投入减少,校园残破,学生流失,人心涣散的恶性循环。撤并,是这些学校面临的命运。这一结局既有我国城镇化发展、农村空心化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以及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而其中学生流失辍学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强力推手。
“控辍保学”是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考核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巩固“普九”成果的重点与难点。学生辍学,未成年而进入社会,对其个人和家庭以及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控辍保学”的重要性我们自不必赘言。
为什么有那么多农村初中学生提早离开校园,辍学走上社会呢?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为这些懵懂而不缺独立叛逆精神的孩子做些什么?2012年5月份,我们向20位老师和七至九年级不同班级110个学生发出问卷调查,并在社会上对一些家长进行问询,调查结果和收集到的数据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学生辍学的原因,走近辍学的实质。
一、社会环境影响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在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五大个因素里(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与经济能力、学校管理、政府保障、个人品质养成),70.9%的学生和95%的老师认为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现在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排在五大因素的首位。如果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多的表现为对学生的保护,是对学生主动的正面影响,那么社会环境影响可能更多的表现为对学生无意的负面浸染。这一数据表明,家庭教育和封闭式的学校管理对初中生的影响是有限的,社会环境对逐渐独立起来的初中生影响力更大。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什么辍学的征兆,但经过几十天的暑假、寒假后便集中辍学也证实了这一点。
社会就是一个大染缸,它对不谙世事,人格思想正在形成的初中生来说可谓损益参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本古朴洁净的农村在外来文化思想的冲刷下,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文环境呈现出复杂化,文化需求亦多元化。农村落后的文化建设已远远跟不上农村开放发展的步伐。特别是黄、赌、毒在农村的渗入漫延,网络电视的普及发展,充满好奇、跃跃欲试的初中生在其负面影响面前首当其冲。比如说赌博,在农村不少地方可谓遍地开花,赌风甚浓。一些家长甚至拉着孩子一起参赌,学生在茶余饭后听到和议论的尽是身边的赌况。耳濡目染之中,学生对学校严厉的治赌颇感荒唐。不少家长对学校的禁烟和治赌也甚为不解,因为这在家庭和社会里不值一提。特别在节假日里,一些外出打工的同伴回村,他们追求自由与刺激的“城市化”生活方式对学生的负面冲击力不可估量。毒品在农村一些地方泛滥成灾,充满朝气的初中生亦难于幸免。因其涉世不深,警惕性不强,在农村黑网吧等这些社会闲杂人员聚集的地方,极个别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与社会人员接触涉毒,这已触及违法犯罪而不是学校纪律所能管辖。其恶劣影响也不仅限于学生本人和其家庭而已,对于整个学校教育而言,负面效应极其深远。在学校管理中,很多老师都有5+2=0的困惑,即5天的学校学习教育抵不上学生周末两天的社会实践影响。不少学生把一些社会恶习带进校园来,老师天天讲时时讲的安全问题,学生一出校门就抛至脑后。
我们大多农村人都有“读书改变命运”这样十分功利性的思想,把读书的目的理解为上一个好的大学,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当然这样的思想无可厚非,但我们都知道人各所长,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考上大学,社会也不需要每一个人都考上大学。现在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一向实在的农村人的影响亦不容小视。所以面对应试教育的现实,当一个学生的成绩并不是十分优秀,升学无望时,家长和学生本人因为看不到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多读少读差不多,他们的读书热情显然淡了许多,辍学就变成自然的事了。
二、厌学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最直接、最关键、最普遍的原因。如果说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外作用力,那么厌学则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后促使学生辍学的内推动力,可以说学困生就是准辍学生。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经济补助政策后,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情况已越来越少。学生在课堂上学不进去,没有任何学习激情,在学校里感到压抑和厌烦,厌学成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辍学的直接原因。至于学生为什么厌学,90%的老师和65.5%的学生认为,从小学习纪律散漫,学习基础较差,现在学习跟不上是厌学的主要原因。这与在调查中发现,有80%的老师和68.2%的学生认为,学生个人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等个人品质问题是学生辍学的第二大原因是相一致的。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因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当等原因,学生从小没能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态度,学习生活纪律散漫,学习成绩差,加上学校无法给他们提供精彩的课堂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久而久之自然产生厌学情绪。在与许多厌学的学生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大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有厌学情绪或者学习偏科情况。这并不难理解,随着年级越高,学科知识难度越大,学习成就感和新鲜感越少,学习的过程越来越变成受挫和痛苦的过程,厌学就不期而至。
很多学生的厌学经常表现为对学习甚至是所有校园生活的冷漠,他们在班级里长期被边缘化,对学习和生活没有信心。他们似乎没有什么有益的爱好和特长,问他们想要怎样的生活,那就是自由自在而又富足的日子,所以就算是体育课、图音课、信息技术课等这些轻松快乐的课堂也无法激起他们的兴趣。于是在课堂上他们要么伏台睡觉,要么开小差扰乱课堂,多次教育批评的结果就是叛逆和无所谓。据统计,我镇2011年小学毕业测试两科平均成绩不及格,即总分在120分以下的学生有76人,占全部考生的30%。当年我校招收的新生中,总分在130以下的学生有77人,占所招新生的61%。这么大比率的学困生会有多少厌学学生,最终又有多少学生因厌学而辍学,这样的疑问和担忧始终笼罩在每个教育者的心里,这也是我们当前最难解的迷题。
三、老师和学生在一些问题上的认识有一定的差距,师生需要必要的沟通。在辍学和厌学的主要原因上,老师和学生的认识高度一致,数据共同指向社会环境影响和学生的学习困难,但在另外一些问题上,师生的认识还有极大的差异。如有关是否因为“读书无用”学生才厌学辍学的问题,只有13.6%的学生选择肯定,却有70%的老师选择了“是”。这首先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读书是有用的,但因为读不进书才使不少学生厌学而辍学;其次,不少老师从自己的观察认为,厌学的学生多与“读书无用”思想有关。这种认识带有老师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主观判断,反映老师对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担忧,或者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对自己社会地位、社会功能的信心不足。但显然,学生的认识更接近问题的实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辍学的主控权主要掌握在学生的手里,69.1%的学生认为能影响或帮助厌学或辍学学生的人是学生自己,可见只要学生厌学进而辍学,身边的其他人对他的影响是较小的。而有80%老师认为影响学生主要靠家长。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独立欲望和独立能力已很强,他们越来越多地独立决定自己的事。从许多劝返家访的经历中我们也看到,虽然引起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而且这是长期影响变化的结果,但总会有一些富有随意性的直接事件最终触发他们辍学。只要学生决定辍学,劝返的成功率是很低的,老师的苦口婆心和家长的威逼利诱都难起作用。在这个问题上,老师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家长的身上,毕竟家长更应该为自己的孩子负责,而且家长能有更多的资源和手段影响孩子。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许多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特别是从小被家人溺爱,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放任自由惯了的孩子,上初中后,家长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总之,农村初中生的辍学问题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问题,造成学生厌学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妨这样归结学生辍学的过程环节:
由此看来,农村初中生辍学是一个累积的动态过程,这个动态变化受到个人、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宏观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它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累积的一个选择和结果,也是我国农村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表现和结果。所以解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不是下几道行政命令和出几个“控辍”方案那么简单。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保障;需要相关部门和个人恪尽职守、通力合作,为孩子的成长悉心培育,保驾护航。
对于学生的辍学,我们不应也不能归咎于学生本身,因为学生正是厌学辍学的受害者。这正是我们社会、学校、家庭需要做的事。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家庭的和睦,固然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根本的保障,但从厌学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最直接、最关键、最普遍的原因的角度来看,我们教育者更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思考教育的本质,因为知道教育是什么,我们才知道怎样去教育。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古今中外教育大师的经典论述。“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分析各方面的能力”是卢梭和裴斯泰洛对教育本质的定义。“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而通过“格物”、“致知”而至“诚意”、“正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最终达到“修身”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则是孔孟一脉相承的教育思想。
诸如此类对教育本质的阐释,实际上都可以抽象出这么一个基本共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其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即以人为本,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不断地趋于完美,培养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现代公民,通俗地说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不难看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不可否认,“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只有“教”没有“育”,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切实尊重学生个体的应试教育,正是学生厌学辍学的根本原因。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种矛盾和诉求更为复杂和尖锐,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更难以让需要心平气和、润物无声、细水长流的教育工作踏踏实实地去做。面对“素质教育喊得响,应试教育抓得实”的现实,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需要保持谦卑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保持“耐得住寂寞”的理性和清醒的头脑,保持“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信心与决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有对职业的敬畏和使命感,作为一个学校,我们要有改革与发展的魄力和紧迫感,思考学校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与水平,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乐园,让学校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与人生财富。
文章录入:周周 责任编辑:周美娟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没有相关文章
>> 专题栏目
没有相关文章